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,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,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。高等教育是知识生产的高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,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。高校质量文化是以持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目标的文化价值体系,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、促进教育教学内涵式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内驱动力,涵盖师生对教育质量的习惯、认知及信念行为。
在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(2021—2025年)》中,首次将“质量文化”单列为审核要素,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更加重视质量文化建设,正不断实现从制度约束向构建质量文化延伸。
高校质量文化建设作为推进高等教育提质创新的重要举措,要求高校要以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,紧紧围绕“制度保障、氛围营造、创新驱动”的工作思路,深挖质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,将理念引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以外部“以评促建”促进高校内部质量文化建设,实现质量文化与育人过程高度契合,让质量文化成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、内外协同创新的战略行动。
制度保障,夯实质量文化根基
质量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、科研创新、社会服务、校园治理过程中的“柔性”价值约束与“刚性”制度保障互补共融、相互促进的集中体现。高校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,把握质量文化主题,结合学校实际,建设富有时代特征,涵盖学生管理、教师教学、教学管理、综合改革、双创教育、质量保障、认证评估等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标准,将质量活动制度化、体系化,形成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制度保障机制。
完善的制度体系可有效激励、规范和监督师生质量行为,促进质量文化培育,有效提升育人质量。高校要明确质量文化的建设目标和具体举措,将质量观融入多元评价,各单位协同联动、逐层推进,通过一系列具体落地的制度措施,建立起从下至上、从内至外的自主、规范、持续、系统运行机制,从而逐步形成内部质保与外部质保的联动机制,促进师生质量行为的养成,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。
氛围营造,增强质量文化意识
质量文化是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。高校应围绕自身办学特色,统筹创建育人环境,将质量元素融入校史馆、展览馆、图书馆、教学楼等建筑物,打造独特的墙面文化、楼宇文化、教室文化等,让师生随时置身于质量文化熏陶的氛围中;全过程打造质量文化传承载体,利用社会实践、认知实习、生产实习和教师企业挂职、技术服务等环节,让师生了解质量文化要义,感知、思考质量文化内涵,培养师生的质量意识、质量行为,筑牢质量观念。
质量文化的形成,需要高校真正关注内涵发展、切实保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。随着评估、认证和“新工科、新医科、新农科、新文科”建设、“双一流”建设等实施,国家从战略、政策、资源配置上引导高校更加注重“以生为本”开展教学活动,推动高校形成追求卓越、争创一流的质量观,高水平建设宣传平台、构建宣传微矩阵、打造宣传资源库等。高校要用好各类媒介资源,全媒体、多层次、多角度、多形式宣传展示高校质量文化理念、师生业绩成果、学校发展成就等内容,营造质量文化良好氛围,厚植质量文化成长发展土壤。
创新驱动,激活质量文化活力
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实质,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。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,高校应围绕课程积极探索教学改革,以评估理念引领课程建设,将质量文化融入课程,植下“质量文化”的种子。
高校要坚持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,紧盯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,建设特色课程,完善课程体系和内容,强化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,畅通人才培养“最后一公里”。通过构建涵盖课程目标与内容、课程考核与试卷、课程资源与支持条件、课程教学过程与改革成效、持续改进评价等方面的评估制度,将质量价值和质量要求渗透到教学环节,形成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。同时不断强化课程思政建设,注重将新理念、思想融入课程设计,让更多学生了解质量文化内涵,提升质量文化素养,激发师生对质量文化建设的主动性、创造性,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努力、提质创优的生动局面。
理念引领,形成质量文化合力
高校质量文化建设要从学校自身情况出发,凝练高校特质的质量文化核心理念,引领全体师生树立新的质量观,以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,汇聚质量文化合力,塑造质量文化品牌。高校可结合办学历史、人才培养类型、学校特色等,确立独具特色的质量方针、理念,构建完整的质量文化体系;通过根植质量理念,激发师生的主体意识和使命意识,将质量为上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;通过整合各方资源,围绕立德树人形成自下而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,培育“五自”质量行为。
踏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,高等教育与国家战略需求、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。高校要以新一轮审核评估为契机,通过构建高校质量文化体系,发挥质量文化的导向与凝聚等功能,让质量理念深入人心,形成自身特色的质量文化,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,加快建设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,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硬实力、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。
(来源:新华日报 作者:杨慧芳 作者单位:常州大学)